高考分数线
PC版

小米手机2什么时候上市_小米2什么时候上市

2024-12-20 08:18本站原创浏览:7624次

大家好,来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小米手机2什么时候上市,小米2什么时候上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米2什么时候上市 :

小米没有2,只有青春

2,小米2官方价:16G的1999;32G的2299.望采纳。

1999裸机,

小米2 16G版 1999元裸机!不过小米2已经缺货估计要停产了!明天4月9号将要发售小米2升级版小米2S,cpu由原来的四核1.5GHz升级至四核1.7GHz,系统由V4升级至V5版本!价格依旧是1999元,加量不加价!

3,小米手机上市时间顺序 :2月23日小米手机1:2011年10月发布;小米手机2:2012年8月发布;小米手机3:2013年9月发布;小米手机4:2014年7月发布;小米手机5:2016年2月发布;小米手机6:2017年4月发布;

2011年9月5日接受预定,10月份正式上市。 (注意事项:8月16日零点之前在小米旗下论坛积分达到100分的论坛用户才有预订资格) 但是这次上市只有不到一万台。 真正的量产,要到2012年了。

4,小米手表2什么时候上市 :最近智能手机市场惊喜不断,但是除了手机之外,2020年的智能可穿戴市场也是一样精彩,OPPO刚刚在Find X2的发布会上发布了全新的OPPO智能手表,并且极低的售价也是让不少小伙伴心动。而作为国内售价推出智能手表的厂商,小米最近似乎也没闲着,这不有媒体已经曝光了一系列关于小米智能手表2的消息。据悉,小米智能手表2将会采用全新的外观设计,那么接下来就和权松科技一起来看看,这一次全新的小米智能手表2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吧!小米智能手表2采用了全新的外观设计方案,在新手表的正面设计上,小米似乎也引入了曲面的概念。但是和OPPO不同,小米智能手表2的边缘采用了一个小弧度的设计,这令该机看起来依旧平整,但在触摸时,你也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过度。整个手表的正面看起来还是十分的惊艳的。除了正面的大幅度改进外,小米智能手表2的背部也是惊喜不断,在新表的背部设计上,搭载了一个平面的传感器,这枚传感器主要用于心跳检测和血氧检测,并且能够提供实时的数据表现。而在新机的整体设计方面,小米智能手表2延续了上一代的基础,整个手表的变换并不算很大。但是,新机的小米智能手表2提供了多个表带方案,这也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非小米手表(示意图)小米智能手表2将会搭载来自高通的旗舰级手表处理器,其具体性能表现还要发布后再进行测试了。而在新智能手表的内存组合方面,小米智能手表2将会提供2GB+16GB和3GB+32GB两个内存版本的选择,当然这也是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可玩性,毕竟手表的运存也是和流畅度息息相关的。在其他功能方面,这一次的小米智能手表2加入了麦克风和新扬声器,这一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拨打电话,以及进行IoT设备联网控制。同时,小米智能手表2还支持了NFC功能,这也让其可以进行门禁解锁等。并且小米智能手表2有望首次搭载5G ESIM卡功能,这也会令该机备受关注。在小米智能手表2的发布时间方面,根据媒体曝光的消息,全新的小米智能手表2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和小米手机10S一同登场,但新产品的发布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认。而在售价方面,小米智能手表2也算是比较良心了,根据权松科技得到的消息来看,全新的小米智能手表2起步售价将会是1999元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5,双折叠屏手机引发的骂战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Feng科技”(ID:ifeng_tech),作者刘正伟,36氪经授权发布。

前段时间刚刚喊话完友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小米,这几天被别人“干”了。

事情是这样的:1月23日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在社交平台上发了段小米折叠屏手机段视频,配文说在攻克了柔性折叠屏技术、四驱折叠转轴技术、柔性盖板技术、以及MIUI适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后,小米做出了第一台折叠屏手机,应该也是全球第一台双折叠手机。

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微博截图

三星去年公布将推出折叠屏手机,一下子就把话题炒热了。小米公布的这段视频也挺火爆了,毕竟这是个新玩意,以前很少有人见过。

柔宇暗讽小米:只会抄袭模仿,很Low

但“小米做出了第一台折叠屏手机,应该也是全球第一台双折叠手机”这句话,柔宇不爱听了。这家公司的副总裁樊俊超昨天发了条朋友圈暗讽小米只会抄袭模仿而没有真正的创新,甚至公然造假。

柔宇副总裁樊俊超朋友圈截图

樊俊超直言,小米是一家没有核心技术的手机组装公司,如今买个别人尚未量产的概念柔性屏幕和概念机就说自己“攻克了柔性折叠屏技术,“难怪业界那么多人瞧不起他们,因为这种很low的价值观不值得尊重!”

他还表示,目前市场上,除了柔派、三星、LG,其他厂商都是买别人还无法量产上市的概念性柔性屏,“谁要不服就把产品拿出来卖,少瞎逼逼,不要在国际上像个缩头乌龟而只会在国内炒概念以假乱真混淆视听。”

柔宇这家公司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很多,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它成立于2012年,要从事下一代新型信息显示技术及其相关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2014年的时候发布了号称是全球最薄厚度仅有0.01毫米的全彩AMOLED柔性显示屏。

柔宇也自己做智能终端产品,比如智能手写本、智能背包、手机等。2018年10月份,柔宇发布了号称是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

据当时的官方介绍,柔派的屏幕采用柔宇科技独立开发的7.8英寸蝉翼柔性屏2代,显示上具有大色域、强对比等特性,耐用度上超过20万次的弯折操作,并且由于柔性屏的特性,不会把屏幕摔碎。

截图来自柔派官网

这款产品2018年11月1日在柔宇科技官网开启预售,中国地区128G版本售价8999元,256G版本售价9998元。时隔两个多月,这款产品如今还只是在自家官网预售,采用“1000元定金+尾款支付”和全款支付两种预定模式,预订之后什么时候发货官网没有通知。

柔宇科技CEO刘自鸿微博截图

副总裁发完朋友圈之后,柔宇科技CEO刘自鸿昨天也在微博声援樊俊超,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

刘自鸿还评论表示:“如果不尊重创新,一些公司试图通过混淆视听以假乱真抢夺别人奋斗多年吃螃蟹冒风险干出来的创新成果,于行业和国家而言,就是扼杀创新,以后就没人创新了。所以必须是价值观当先,如果讲不通就硬干回去。”

小米回应:悍然碰瓷误导公众

柔宇两位大佬轮番上阵,小米的人再不出来说点什么,就不合适看了。首发出场的是小米产品总监王腾,他昨天晚间发了条微博,说发折叠屏手机说的很清楚是技术预研项目,展示出来给大家看下听听意见。“某厂特别激动不是很理解...”

小米产品总监王腾微博回应

他还指出了柔宇的问题,说柔宇的折叠屏手机是买不到的期货,还动不动上升到国家层面,甚至还拿了国家很多补贴。

双方你来我往,这算是第一回合的较量。但这不算完,今天上午的时候小米媒体群发了官方回应,说这款手机的柔性折叠屏本身是小米和供应链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成果。

小米官方回应

小米还简单科普了一下,折叠手机的柔性折叠屏幕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组件,但屏幕之外同样还涉及结构、堆叠、元器件定制、交互设计、系统适配等诸多关键创新领域,并非供应链能够提供折叠屏幕就能马上形成折叠手机。

回应中还澄清了一点,小米双折叠工程概念机的屏幕供应商并非传言所说的LG,所谓“供应链拿来的机器刷MIUI”的无稽之谈纯属谣言。

回应还强调说“折叠手机小米不是第一家,但能够做到双折叠小米的确是行业首家。”

当然咯,在回应的最后“不服就干”的小米很硬气的表示:“我们无法理解同业内有人为何罔顾业内常识,悍然碰瓷、误导公众。折叠屏手机是业内共同关注的热点创新方向,市场很大,真正专注研发,才能推动创新竞争共同进步;也只有真正专注研发,拿出更优秀的产品,才能赢得尊重。”

截至发稿,柔宇方面还没有针对小米的回应出来。但是今天下午网上流传出了一张截图,具体大家可以看看下图。凤凰网科技也找曾经在柔宇待过的人聊了聊这事,对方说柔宇做折叠屏手机的时候已经离开,不好妄下定论,但其个人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回到折叠屏手机这事,手机厂商们也都在发力。三星去年年底展示了其折叠屏手机,将于当地时间2月21在旧金山发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也表示,将在2月份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推出支持5G的折叠屏手机。

总而言之,折叠屏手机时代已来,至于这种形态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我们拭目以待。

6,一局被调成噩梦难度的游戏:“红米闯关”_:

军事史是一门充满了无数侥幸和难以预料的历史,有时候分兵制胜,出其不意;也有时候盲目分兵导致首尾不能相顾,一败涂地。

而商场如战场,品牌的分与合也是一样,在万千巧合中遵循着一些恒定的逻辑。

刚刚我们见证了手机市场上的又一次分兵。最早作为小米旗下一种低端机型号的红米,刚刚宣布开始作为独立品牌运营,并且推出了第一款产品红米Note 7。

作为小米的开年大动作,这个消息本该带来一波向好。然而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小米股价应声而跌,随即引发了媒体和吃瓜群众的群嘲。

嘲笑当然不解决任何问题,或许我们应该探究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对于“红米分兵”这个新故事,舆论和资本如此默契达成了看衰的共识?

这个问题背后,或许也可以让我们思考,“品牌一分为二”究竟是不是手机市场的一把万能钥匙?小米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研发投入不足、国内核心市场不断走弱、依靠低端机打“数字鸡血”,是否能够靠红米出走完成救赎?

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回到这样一个视角来作为逻辑出发点:摆在红米品牌面前的,究竟是什么?

从近到远,或许有三重难关在等待红米一一完成挑战。

第一关:史上未见之最差开局

在1月10日小米举行Redmi独立品牌发布会之后,小米港股报收9.97港元,当日跌幅达到3.58%。至此,曾经号称要冲击万亿人民币的小米,总市值只剩下了2376.5亿港元,较发行价已经下跌了41.35%。

如果说有什么直接原因撬动了发布会后小米股价的进一步大幅下跌,那么导火索或许在于当天发布会的主角。主打性价比的红米 Note 7 ,此前一直官方宣传搭载了 4800 万像素传感器。然而最终答案揭晓,红米Note7使用的是三星 GM1,而非4800万像素普遍使用的索尼IMX586。

很多科技媒体指出,三星GM1实际只能得出1200万像素,并且价格大幅度低于索尼IMX586。要知道,4800万像素是这款手机一直宣传的核心卖点,如此轻易被戳破,实在有点凄凉。

至此,刚刚独立不超过一个小时的红米得到了一个史上最差开局:涉嫌话术伪装的产品,以及真没啥黑科技的事实。

作为一个品牌,需要在产品和市场上独立,第一件事就是证明自身存在着差异化。然而红米用分钟级的时间证明了这是不存在的,萦绕在小米身上的弄虚作假和PPT营销则被拿来发扬光大了。

这种玩法,或许是小米体系中的“保险起见”,但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没有准备好新故事新技术,却被直指旧毛病泛滥,绝对可以看作一个最差开局。

加上如今上市公司的压力会直接作用于红米身上,一个新品牌会做到这么艰辛,也是很不容易了。

第二关:极容易出现的市场互冲

假如把开局身份认同的缺陷补上,红米的日子是不是就好过了呢?似乎也不是。接踵而来的中期问题,在于小米和独立后的红米,很难产生差异化认知与能够彼此隔离的市场区间。而两者紧密相关的联系,却很难一时半会儿切割清楚。

小米与红米的关系,目前处在一个逻辑怪圈当中。目前每四台小米手机,其中三台就是红米。但是小米的利润高,而红米本身贴牌模式,利润很大部分要分给供应商。所以二者是错综复杂的连接。一方面小米要靠红米扩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另一方面小米还不想让红米将大把利润外流。

面对这个纠结的问题,目前小米的选择是干脆切割,各自发展。然而这很可能造成的局面是小米将丧失出货量这个核心武器,导致竞争力的严重下跌。

而对于刚刚独立的红米来说,问题或许更加复杂。

红米到底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数码爱好者都认为是买来随意取用,缺乏品牌忠诚度的一种产品。

然而独立之后,红米势必开始向完整的价格序列探索。虽然雷军说红米将继续死磕性价比,但开始探索高端机和旗舰级,大概率是不能避免的。刚刚上任的卢伟冰也透露,红米未来会继续向更高价格探索。那么同样的价格,用户买小米和买红米,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在红米将向2000元机试探的同时,小米为了不给供应商分蛋糕,必然还是会继续做千元以下的低端机来维持销量。并且小米价位区间并不高,2000元就叫做高端机型。而透明的供应链决定了,红米也不可能做出几十块钱的手机。

那么整体在1000上下的红米,和1500上下的小米,如何在技术供应相同、同享一个供应体系的情况下,各自市场独立呢?

所以一个大概率会发生的现象,就是红米和小米的市场占有发生内斗。在手机市场基本覆盖率已经锁定的大前提下,毫无疑问这种自我对冲是非常危险的。

内讧风险,当然只是红米要面对的一个可能性,然而类似的问题却可能随时来到这个“超低端”新品牌身边。核心原因或许在于,从长期逻辑上看,红米实在难以找出能够独立的理由。

第三关:红米缺乏独立的逻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然而分分合合也是一门学问。

《倚天屠龙记》里少林分出了武当,堪称一段佳话。但如果彭家五虎断门刀分出彭家六虎断门刀,好像就感觉没啥意思。在手机领域,盲目分品牌的故事已经不少见。比如联想曾经一度拥有乐Phone、乐檬、Moto、ZUK、联想,结果如何呢?

并不是每次分兵都像荣耀和华为一样成功。当然这也绝不是说品牌独立纯粹是赌博,而是在运气和运作的同时,也有市场客观逻辑在支撑着品牌是否适合于独立。

任何市场,差不多都有三个考察标准,决定新品牌能不能在保证本品牌不受伤害,或者受到可接受损害的前提下,能够成功独立并且获得长期发展:

一、品牌差异化:某个产品打造出了自己的知名度,形成了独立的品牌认识,那么独立比整合效果更佳。

二、产品差异化:有技术城池,能够做出差异化产品,足以应对长线产品需要,也是品牌独立的一个支点。

三、用户差异化:随着新用户群的觉醒、用户需求的转移,新的用户市场打开,那么新品牌适合填补空白。

然而在手机市场用户呈现锁定趋势,小米自身难以拿出独特产品能力,红米又基本不具备品牌认知的情况下,品牌独立的逻辑支撑可谓一条都不占。样样都没有的红米,很容易让人想起魅族和魅蓝——连颜色都是一种红蓝出CP的感觉。

由此来看,无论是近处的4800万风波,接踵而至的红米小米内部竞争,还是长期寻找自我认同,红米都打开了一局难度极高的游戏。

而其未来的发展,或许重点在于看红米能不能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把低端机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但是红米分家事件,吃瓜群众肯定更倾向于看作一次品牌降级的开始,甚至更多坏消息的源头。选择了一条不确定性十分膨胀的道路,小米本身也可能要付出更多——当然了,对于打赌这件事,雷军同学是不陌生的。

7,寻找科创板第一股:未来可能是这三家?_:

编者按:本文来自“锌刻度”(微信号:beefix),作者:陈邓新;36氪经授权转载。

近日,科创板实施方案正式通过,宣告科创板迈入倒计时阶段,哪些公司能拿到“入场券”成为议论的焦点。锌刻度(beefix)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有三家公司处于领跑阶段,但能成为科创板第一股的,却只有一家。

1/中国版纳斯达克真的来了

“把科创板打造成中国版的‘纳斯达克’。”近日,上海市政协委员左燕,在提到科创板意义时如此表示。

1971年,纳斯达克创立,起初并不出彩,直到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PC革命、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之后,纳斯达克才成为科技革命的根据地,成功培育了苹果、微软、亚马逊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

此后诸多国家纷纷效仿,设立各自的“纳斯达克”,有统计数字显示有超过70个创业板先后被设立——在中国,于2009年设立了创业板,如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740家、总市值超过4.1万亿元,在A股市场已独当一面、隐隐与中小板分庭抗礼。

创业板已颇具规模

创业板的初衷,也是对标纳斯达克,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虽然为大量创业公司、中小公司提供了融资帮助,但没有集中精力拥抱移动互联网革命、社交革命、电商革命,先后错失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微博等一批互联网公司。

多年来,提到国内的创业板,诸多股民脑海中浮现的只是温氏股份。

温氏股份相当长时间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上市公司,是一家养猪的现代农业公司,于2015年11月2日上市,当年净利润为62亿元,约占同期创业板总净利润的10%。

资本市场对长期雄踞创业板市值龙头的温氏股份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其无法代表创业板的精神象征,呼吁吸纳更多代表先进生产力公司进入——2018年,一批独角兽公上市局部改善了创业板的结构,新能源领域的宁德时代与生物医疗领域的迈瑞医疗挑起了大梁,宁德时代的市值首次压住了温氏股份一头。

制图/锌刻度

而提到美国纳斯达克,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当家花旦”。可见,相比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顾名思义,科创板的历史责任,更多是为留住国内互联网公司,同时协助高科技初创公司做大做强,对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软件、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头部公司、独角兽公司。

为此,科创板已确定实施注册制和更为严格的退市机制,杜绝绩差股、垃圾股滥竽充数,且包容同股不同权等互联网公司特色的股权结构,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版纳斯达克。

2/56家第一批名单全解析:西部城市缺席

科创板第一批上市公司会有哪些公司呢?各种猜测络绎不绝,流传最广的是一张56家公司名单。

制图/锌刻度

从锌刻度记者统计分析来看,这份名单中人工智能公司有18家、集成电路公司有9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有8家、医药公司有6家、云计算公司有5家、大数据公司有4家、航空航天公司与环保公司各有3家——人工智能公司最多这也符合预期,毕竟人工智已上升到为国家战略。

从公司注册地地域来看,上海有20家公司,北京有16家公司,杭州有5家公司,深州有4家公司,广州与无锡各有2家公司,廊坊、武汉、天津、珠海、德州、南昌各有1家公司,上述公司基本上处于东部沿海城市,西部城市缺席。

事实上,北上广深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地,其地位毋庸再言。不过,成都、西安、重庆、昆明,这几大位于西部的城市,最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也颇为迅速,高新技术企业注册数量都超过了2000家,而且高等院校集中、科教实力雄厚,不过从目前流传的名单来看,却无一家公司来自西部。

值得注意的,56家名单中出现了总部位于重庆的人脸识别独角兽云从科技。云从科技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孵化,创始人兼CEO周曦为重庆青年联合会成员,但出现在科创板名单的却是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查查数据显示,云从科技注册地的确在广州,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控股75%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但公司总部的确是在重庆。

相关数据显示,云从科技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8.36亿元,预计2018年收入达到15亿元,安防与银行占比最大;而在估值方面,云从科技的最新估值已经高达240亿元。更早之前的2018年1月,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在接受锌刻度记者专访时表示,云从科技已是中国银行业人脸识别的第一大供应商:“国内有能力自建系统的银行为148家,云从中标包括四大行之内的88家总行平台,市场占有率为72.7%。”

再看融资轮数,一般而言融资轮数越高的公司上市欲望越强烈,名单中融资轮数最高为最近引发巨大风波的柔宇科技的9轮,其次为商汤科技的8轮,再次为旷视科技的7轮,这三家公司之前都传出了上市传闻,上市地点考虑科创板也在情理之中。

3/上市辅导是登录科创板第一步

不过,上述56家企业只是市场传闻。记者登录证监会官网,在招股说明书预先披露中没有找到名单中的56家公司,也没有找到贴切科创板的公司。

在证监会官网,锌刻度记者找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名字——上海监管局备案名单中的澜起科技、中微半导体,浙江监管局备案名单中的虹软科技。

澜起科技备案时间为2019年1月21日、中微半导体备案时间为1月11日、虹软科技备案时间为1月15日。

根据记者了解,上市辅导一是针对公司法定代表人、持有5%以上(含5%)股份的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管这5类人群进行法规学习、二是进行资产、股权核查,因此公司上市流程第一步为上市辅导,第二步才是发布招股说明书。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创板第一股,或许将从澜起科技、中微半导体、虹软科技上述三个名字中诞生。

上市辅导期通常需要花费3~12个月,照此推算最快4月11日~21日这三家公司就可提交招股说明书,辅导结束到提交申报材料获受理,最快不到一个月时间,再算上核准、发行时间,最早6月公司即可挂牌上市。

而按照之前上交所流出的时间表,2月发布科创板细则,3~4月接受有关企业的申报材料,6月之前启动科创板,如此澜起科技、中微半导体与虹软科技恰好可以赶上科创板头班车。

4/起底三家公司:谁有资格称为领跑者

小众领域的芯片霸主

澜起科技是由“千人计划”之一杨崇和博士2004年创立的,当时CPU与内存数据通信成为阻扰CPU高性能的瓶颈问题,澜起科技立足于内存接口芯片研发试图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澜起科技产品一炮走红,成为硅谷耀眼明星,2006年获得英特尔投资1000万美元融资,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深耕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终于成为全球唯一能提供从DDR2到DDR4内存全缓冲/半缓冲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亚洲唯一量产内存接口芯片的公司,其发明的DDR4全缓冲“1+9”架构更是成为国际标准。

放眼望去,国内芯片公司行业地位如此高的仅此一家,哪怕三安光电贵为全球最大LED芯片公司,也做不到亚洲无敌手。

不过,内存接口芯片只是小众领域,市场规模不足5亿美元,为此澜起科技也在谋求转型扩展市场规模更大的领域,与英特尔、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了安全可控 CPU,在业界首次实现了硬件级实时安全监控功能,杀入信息安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

澜起科技已完成5轮融资,最后一轮为战略投资,算是为上市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弯道超车的追赶者

中微半导体是一家富有传奇色彩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创始人尹志尧被誉为“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2004年带领三十多人的创始团队从硅谷归国,然而归国并不顺利,遭美方阻挠没收了600多万份文件、所有个人电脑。

即使如此中微半导体依然逆境而生,仅用了4年就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刻蚀机,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2015年美国取消了高端刻蚀机出口中国的禁令,间接承认中国刻蚀机技术的崛起,2017年中微半导体成功掌握5纳米刻蚀机制造技术,弯道超车挤入刻蚀机全球第一阵营。

在LED芯片制造关键设备MOCVD领域,中微半导体是其国产化的主导者之一,随着LED芯片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中国一跃成为全球LED芯片产量第一大国。

2017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560亿美元,前十强全部为美国、日本和荷兰的公司,中微半导体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任重道远依然要砥砺前行。

要发展,自然需上市获得资本收藏的鼎力支持,中微半导体目前已经过5轮融资,包括中金公司、自贸区基金、上海创投引导基金等国资背景的股东。

手机智能视觉的王者

虹软科技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相比名声不显,但实际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默默存在。

这是因为其智能视觉算法技术被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以及佳能、尼康等相机厂商采用,来自虹软官网的数据显示,每年搭载虹软AI的安卓手机超过5亿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特别是双摄、三摄安卓手机,或多或少都用到了虹软AI进行智能美颜、智能抓拍、智能虚化……

还有一个原因,此前虹软科技是一家美国公司,2017年总部才从硅谷迁回杭州,变成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

在提交上市辅导申请后,虹软科技坦诚透露愿意登录科创板。不过,虹软科技能如愿成为科创板第一股吗?

(本文原标题为:《寻找科创板第一股:西部城市为何缺席》)

8,解码 | 中国手机“远征”美国_:

编者按:本文来自“经济观察网”,记者:卢谦,36氪经授权转载。

美国时间11月1日,中国手机品牌一加在纽约刚刚发布的新品,出现在了美国三大运营商之一T-Mobile的柜台。

尽管时间上,一加手机的发布会和10月30日的苹果“封箱”发布会险些“撞车”,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一加(One Plus)还是试图在全球关注苹果新品之前,传递一些来自太平洋西岸手机品牌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中国手机品牌走向海外市场的缩影。当手机市场成为“红海”,中国厂商将目标瞄向了海外——印度、东南亚、非洲……“性价比”一度成为中国手机品牌的代名词。当商家们将目光转向欧美市场,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更高的利润正在成为中国手机厂商的追求目标。

如果从1998年中兴通讯在美国设立研究所开始,中国的手机品牌在探索美国市场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0年。进入美国当地市场、成为主流产品的中国品牌依旧寥寥。大多数中国品牌仍然“游离”在美国的线上渠道。在美国,智能手机的销量主力长期由运营商把持,他们占据了美国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进军美国市场有多难?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中国厂商亮相美国CES展(国际电子消费展),意图通过一年一度科技圈开年盛会,叩击美国市场的大门。华为、小米等中国手机巨头曾在公开场合发布过“进军”美国的信息。老牌手机品牌酷派更是打出了“在美利坚的土地上生长,重新伟大”的口号。

“这(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进入美国)。”凯度全球战略洞察总监Francisco Bastos在29日(美东时间)回复经济观察网的信息时提出了他的看法。原因则是政府部门考虑的安全问题。

不过,从“入局者”一加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手机厂商进入美国的路线图。

美国规则

在纽约的发布会当天,一加手机CEO刘作虎和T-Mobile的人聊天,话题是一加与T-Mobile的合作(速度)是否打破了这家美国当地运营商的记录?

刘作虎收获了他想要的答案。在此前,按照T-Mobile的流程,一家手机厂商与运营商达成合作至少要十六、十七个月以上,而一加和T-Mobile第一次接触到正式官宣,仅用十一个月左右。T-Mobile方面将其视为一个奇迹。

Francisco Bastos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中国手机进入美国市场,需要通过严格的测试协议,并坚持高的商业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监管部门的批准。

曾在电信行业从事12年、现任凯度消费者洞察总监的梁亚光进一步解释道:“现在美国销售手机至少要满足政府的技术规定,包括FCC(美国国家准入认证)等。这个测试的花费大概每款十万美元左右。”

相比较FCC,运营商这道关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成本和技术要求。梁亚光以AT&T的技术规范为例,“10776(一个系列标准)里面从协议到硬件、软件到功耗,纷繁复杂不胜枚举。”完成运营商的入网要求每款手机要花费大概十几周的时间并且要支付上百万美元,而且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

除了FCC认证、运营商在网实测,手机厂商通常还要经过第三方认证,不同的操作系统还要通过其开发商的认证(如Android手机需通过谷歌认证)等程序,且每一款产品版本改动都需要重新走一遍流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甚至会直接进入运营商禁售“黑名单”。

以至于美国当地知名的科技媒体CNET也认为:“认证是一个巨大而昂贵的障碍。”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样操作的目的在于——确保手机与网络良好匹配。“请记住,认证是保证你购买的手机适用于每个运营商频段,包括漫游频段。它还可以确保你的手机能够快速连接到网络并保持连接状态,因此你不会出现大量掉线或上传和下载速度慢的问题。”

对于高昂的准入门槛,梁亚光认为:“想要完全对冲这些准入成本,单款销售量要达到一定量级以上才能盈利。”但中国品牌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口碑,又难能保证他们能达到这一数目。

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手机厂商对美国市场的追逐。

相对于中国和印度市场,尽管这两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二大手机市场,而美国市场高达70%以上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凯度),都是中高端价位的产品。相比在中国和印度市场的性价比策略,美国市场的高端品牌、高额利润,无不刺激着中国厂商的嗅觉。

中国厂商探路20年

中国手机厂商开始美国市场之旅,还要回到20年前说起。

1996年,“中华大战”(中兴和华为开始争夺国内市场)在即,中兴和华为几乎同时开启产品多元化的策略,然而,两家在产品结构上,至少有70%是重合的。

1997年,奠定了中兴通讯的老董事长侯为贵将公司送上了A股,但当年总营收只有6.31亿元,与其相竞争的华为,营收早已超过了26亿元。

在业务结构高度重合的情况下,中兴将目光放在了北美市场。1998年,侯为贵远赴美国主持设立了三家美国研究所,分别位于新泽西、圣迭戈和硅谷。这一举动被视为中国手机提前布局北美市场的开始。

今天来看,相对于在国内市场的疲态表现,美国无疑成为中兴的富矿。截至目前,中兴与包括AT&T、Verizon、Sprint、T-Mobile在内的美国所有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Counterpoint机构发布的2018Q1美国手机市场份额的报告显示,美国单季销量超过3870万部。其中,中兴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美第4位(市场占比10%),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苹果(42%)、三星(22%)、LG(14%)。

Francisco Bastos认为,中兴在美国的发展得益于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ACW(美国,中国,全球),“在那里他们优先考虑美国甚至超过中国。”

这也是前中兴终端CEO程立新始终贯彻的,在他负责北美市场时,曾这样评价美国市场对中兴的意义:“在美国不能够处于领先的地位,就不可能在电信行业占据领头羊的地位。”

与中兴类似的还有酷派。早些年,酷派借助中国运营商渠道,在国内手机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合约机、定制机是他们占领市场的一大利器,并一度进入国内手机市场前三。在美国,他们依旧保持这样的“传统”。

2011年,酷派就通过了美国市场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和运营商合作还是自主品牌,酷派近年来均推出了相关的产品。但从猎豹大数据今年4月份发出的一份监测数据来看,酷派仅占有0.58%的市场份额。需要提醒的是,该数据仅采集了安卓端口的活跃数。

此前负责酷派手机业务的杜金彪曾坦言,因为受资金影响,酷派曾不得不放弃一些运营商的招标。2017年9月开始,资金已经不再是困扰酷派的主要问题。他透露,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美国市场做大,增强产品研发实力、竞争力、积极投标,争取更多的订单。

第一要务保证美国产品的供应,这是杜金彪当时的工作重心。2017年的最后一天,酷派CEO蒋超在美国发了一条微博:“2018,让我们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成长,让我们重新伟大,God bless America, God bless Coolpad。”

在Francisco Bastos的观察中,这种方式确实为中国的手机品牌带来了生存空间。“他们与各种运营商结成伙伴关系,但主要定位于廉价市场(低于200美元的价格),这使得通过MVNO(移动虚拟网络运营)的销售变得容易。”Francisco Bastos认为,这种预付费低成本战略是成功的,他们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相当大的份额。

相对于中兴在美国的“拼”劲儿,还有一些中国厂商则采取了较“巧”的方式进入美国——收购。比较典型的就是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

如果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是为了推动联想手机板块的迅速上位,加速其全球化的业务布局。TCL收购阿尔卡特的表态则更加清晰,用董事长李东升的话说,“我们在欧美市场还是空白的,通过收购品牌、渠道和客户能够帮助TCL迅速进入欧美两个主流市场。”

事实上也是如此,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早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全球品牌,收购他们使得中国厂商进入发达国家有了相对稳定而又便捷的通道。而今,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均在美国市场中能够排名前十,分别占有4%和2%的市场(2018年1季度数据)。

对于目前未能通过运营商进入主流渠道的中国厂商而言,亚马逊和eBay成为最受中国手机厂商欢迎的入口,尽管这些渠道在美国市场的占比仅有10%左右。此外,各自厂家在北美或者全球设立的官网、网络社区也成为吸引当地用户关注的“窗口”之一。

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9月份的监测数据中,在美国手机市场(当月销量1500万台),中国仅有中兴手机占据了当月6%的份额,华为、荣耀、小米、酷派、HTC、一加、华硕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均未达到1%。不过反观线上市场,年初和美国运营商合作告吹的华为,其Mate 系列的产品在9月美国线上市场手机品牌销量高居榜首。

参考其他咨询公司的数据,中国厂商在线上数据细分领域同样亮眼。IDC公布的数据称,2017年在美国市场,一加是400美元~600美元价位手机公开市场中的行业领先者,占据44.3%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次为摩托罗拉,占16.7%的份额。第三名为苹果,占10.9%。

搭上运营商的快车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日,一加6T正式出现在美国三大运营商之一——T-Mobile线下门店的柜台。对于一加而言,从相对狭小的线上渠道,转向在全美拥有5600家门店的T-Mobile,这家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将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打开更广阔的美国公开市场。

这也是开拓美国市场的必经之路。

梁亚光说:“没有运营商的合作,如果仅仅在公开市场销售,消费者的体验则会大幅下降。”他从产品的“入场门槛”分析,如果使用某些运营商的网络无法使用4GLTE或WiFi热点等限制,这会进一步限制产品的销量。

凯度消费者指数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合约机在市场的占比高达84%。Francisco Bastos分析称:“这表明美国人非常习惯于直接从运营商那里获得设备,运营商为客户提供非常优惠的价格和可访问(网络)的计划。”

在美国,上述的优惠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计划,即你每月付一次电话费,不付利息,也不受合同约束,这只能通过运营商完成。Francisco Bastos认为,考虑到这一点,人们还喜欢和店里的销售助理交谈,并测试他们的设备,这就是为什么在线销售(线上市场)没有增长那么多的原因。

纽约的发布会上,一加手机推出的6T价格分别为549美元(6GB+128GB)、579美元(8GB+128GB)和629美元(8GB+256GB)。而400-800美元的价位,在美国市场被视为中高端的销售区间,在过去的一年,有40%的市场份额来自于这一价位段。

在此前中国厂商早有布局的200美元以下的销售市场,尽管这一区间占据着近30%的市场,不过Francisco Bastos认为:“廉价品牌在美国举步维艰。”他观察到的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以品牌为导向的市场,在他看来,这也是苹果如此强大的原因之一。

Francisco Bastos告诫中国的手机厂商:“市场的商品化和规格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仅仅拥有与众不同的USP(一种营销理论,指独特的销售主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创建一个吸引人的、可靠的品牌,让消费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对于一加而言,培育品牌事实上从2014年首款手机发布时便已开始。2014年9月,刘作虎微博公布,美国亚马逊有将近两千名员工购买了一加1。这是很早就令一加团队兴奋的消息,“我们的第一批用户便是来自美国硅谷的极客们。”

这也是一加始终坚持互联网策略的结果。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加一直聚焦在线上渠道。创始人刘作虎的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生在互联网浪潮里的一代,与生俱来的是互联网消费习惯,互联网渠道会是手机销售的主流。另一个观点则显示出他对全球品牌的企图:“作为定位国际化的品牌,通过互联网渠道,能最快地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

如今,5年过去了,一加在美国的官网社区早已成为当地用户的聚集地。刘作虎在纽约发布会后透露:“我们60%的销售都是来自于用户的口碑推荐。”

此前,Francisco Bastos曾认为,当下并不是中国手机进入美国的最好时机,但他同样发现,消费者并不这样认为。

“与其认为One Plus是一个中国品牌,他们(消费者)认为它更像是一个以优惠价格提供优质产品的利基(针对企业的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品牌。”只做旗舰机,一直以来是一加手机的产品定位。Francisco Bastos表示,“如果一加保持这种定位,我不认为他们是中国产品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接下来真正进入美国主流市场,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也许对一加而言还有更大的挑战——销量和产能。

在纽约的发布会上,一加公布了2017年的业绩:全球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是2016年的2倍),其中,营业额70%来自于海外市场。在手机巨头林立的美国,这一数字并不出众。而在运营商方面,手机制造商没有足够的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也将会限制手机品牌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科技媒体CNET看来,“运营商希望销售很多的手机 ,从而让客户迷上每月提供的服务。如果有问题的品牌无法产生足够的数量来支持这种需求,那么该设备就不是运营商可以向数百万客户承诺的设备。”

T-曾参与一加与T-Mobile合作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目前一加已经专门为T-Mobile的产品扩充了产线。同时,上述人员透露,至于下一步是否在北美建厂,需要未来的规模支撑。

中国手机厂商进军美国市场的步伐从未停歇。小米董事长雷军早在今年3月宣称,小米计划在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正式进入美国市场。而今,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

9,复盘年度十大商业事件,不卓越,王难当_:

意外像是迟早会发作的毒瘤。

2018年,贸易摩擦、全球股市低迷、监管加重、裁员频发......大小环境双轮周期的作用下,创业公司融资和生存变得艰难,它们中的一些用力追赶上市的班车。

巨头们活得也不轻松。百度前COO陆奇出走,滴滴的顺风车事件、Facebook的数据泄露丑闻。公司管理或业务的漏洞爆发得突然,其病根则早已埋藏。

市场比任何时候都苛刻——一些错误并不是错,而是不够卓越。腾讯被质疑没有梦想、姗姗来迟地加码云计算,ofo对抗各种困难勉强撑过了2018,京东开始防御曾经看轻的小弟拼多多,Facebook则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天价罚单。

商业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变化,没有永远的王。苹果势头暗淡之下,沉寂多年的微软凭借创新力今年重回全球市值第一之位。成立仅三年的拼多多市值已接近京东。势头迅猛的字节跳动向百度和腾讯发起挑战。

逆风不一定翻盘,它意味着遴选和洗牌,只留下更健康而强大的选手。2018像一道分水岭,从此之后,新经济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残酷而激烈。

我们精选了全年十大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事件,来给2018年画上一个句号:

刘强东黑天鹅事件:一次意外引爆了京东暗藏的危机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刘强东美国之行的意外风波,把京东的挑战赤裸裸地摆上了桌面。

9月初,一起关于“刘强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因性侵女大学生被捕”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事件突发后几经转折,至今悬而未决。

就像Note 7炸机门,引起三星在手机市场下行的危机。很多人将三星败退中国市场的原因归咎于此,其实在此之前三星在中国市场已逐步淡出一线,原因在于渠道压力和产品规划的失策。

刘强东个人风波迟早会有结果。但此事背后,京东业务和未来成长性的考验无疑将持续更久。

随着第三季度财报出炉,各项“不达预期”的指标使得京东股价重创:上市四年半,京东股价一度跌回19美元的发行价原点。而事实上,从2月26日起,京东股价便再无抬头之势,两个月内市值蒸发1162亿人民币,下跌超过30%。

京东被资本市场看淡,不仅是受到刘强东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更多在于京东这家传统线上零售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整个行业,2018年,中国线上零售额整体增长陷入瓶颈,主流电商都未能奉上一份足够亮眼的财报,京东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京东的股价都靠增长率“顶”上去,用“高增速故事”来打动投资者,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京东的高增速故事或许也不那么完美。

上市四年以来,第一对手阿里的增速一直大于京东,营收每季都能保持50%的增长;反观京东,最新一季财报只交出了25.1%营收增长的答卷。

另一方面,拼多多的迅速崛起使得京东遭受双重夹击。拼多多最新一季GMV环比增长43%,同比231%,年活跃买家同比增长144%,较上季新增4200万;而京东GMV同比增速只有30%,年度活跃用户首次出现环比下滑。拼多多在财报当晚收涨16.63%,京东却应声大跌,与拼多多市值差距缩小到26亿美元。

京东和拼多多,一直被看做腾讯遏制阿里的左掌右臂。随着淘宝、拼多多各自占领城池,隔岸观火的京东反而成了城门失火后被殃及的池子里的“鱼”。

尽管目前情况不容乐观,但长远来看,京东未必会一直消沉,仍然有机会翻身。

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应对新零售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京东一直在加大物流、技术研发和投资上的支出。从资产角度来讲,仓储物流前期投入大,短期内达不到预期盈利,但以京东的体量,未来起量会非常迅速。京东CFO黄宣德也称,2018年是一个非常重的资本支出年,预计会在本年完成最重的投资阶段,2019年会有所缓和。

京东正从“粗旷发展”向经济型公司转变,其已经开放的物流板块和正在迭代的数字科技板块,后期都有持续的想象空间。此外,京东若能在窗口期关闭之前成功防御拼多多的扩张,并以有力的增长说服资本市场,便还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京东走到这一步,黑天鹅事件并不是“罪魁祸首”。它目前的股价已被低估,如何给内部和外部以信心、走出低谷值得关注。

滴滴顺风车事件:无限期下架“现金牛”业务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已经可以确定的是,滴滴下半年的诸多计划,都被8月24日那一天打乱了。

这一定是滴滴管理层今年最不愿意回忆的一天,8月24日下午,浙江乐清女乘客赵某在搭乘滴滴顺风车,从乐清市虹桥镇前往永嘉县时,被司机钟某杀害。此后,几乎所有涉及到滴滴的新闻稿件里,这场“顺风车事件”都无可避免地被提及。

用户最先感受到了变化。先是滴滴顺风车业务被强制下线、为期一周的夜间整改让人们感受到了“打车难”、随后就是被强制上线的一键报警和录音功能,这家之前以业务和数据为导向的公司,声称自己要“All in”安全。

最近几个月,滴滴不断对外传达自己的服从和整改之意。甚至最新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也与此相关。快车和专车合并了,现在看来,这更像是滴滴在面临“合规化”条件下所作出的必然调整:快车是“合规”的重点业务线,会受到最大的冲击,而专车和豪华车的“合规化”则相对轻松,此时把它们合并,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调控。

一方面是作为“现金奶牛”的顺风车业务继续无限期下线,另一方面则是面对政府严苛的监管,以及上市进程放缓,此次滴滴所做出的架构调整,似乎有一丝悲凉的意味。

一些业务也受到了影响。顺风车事件之前,滴滴打算下半年试水酒旅业务,因此被无限期搁置;上半年和美团打得火热的外卖业务也悄悄停止了近一步扩张——一名内部人士称,如果没有顺风车事件,外卖业务本不会收紧这么快,意外发生后,它的重要性被“降维”了。这还只是我们知道的细节,事实上,“很多的业务的发展和进程均被打乱,有一些被缓期了,还有的业务干脆就因此不做了,这里面有你们知道的,也有很多你们从没听说多的”。

还有一些关联公司的命运被改变。根据财经报道,原本滴滴已经决定在ofo的收购协议上签字,但是顺风车事件发生后,自顾不暇的滴滴暂停了这一计划。对于ofo来说,如果能够在今年下半年被滴滴收购,这会是一个相对不错的解决,但是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如果。

那次意外事件的影响力还贯穿整个网约车市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死角。除了滴滴,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易到、美团出行网约车平台和嘀嗒出行、高德顺风车等公司都陆续迎来了交通部等检查组的入驻。就像是一场没有人事先能预料到的考试,各个平台也只能各自施展手段。

巨大压力下的安全功能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出行行业树立了安全新标准,例如录音、黑名单和一键报警等功能,包括首汽、美团等行业参与者也都陆续跟进。

这些都至少让人们意识到出行市场尽管巨大,但一只脚踏在公共服务领域,面对政府施加强监管已经成为必然。而安全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最大的壁垒。

头腾大战:未来信息之战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字节跳动是唯一没有被BAT资本染指的小巨头,但它的快速崛起却让这些巨头们担忧不已。这其中最有危机感的可能是腾讯。

虽然两者在新闻聚合产品上有竞争,但马化腾的“东兴饭局”还是邀请了张一鸣一起把酒言欢,但因抖音在春节期间的爆发式增长促使关系急转直下,最终两位CEO在朋友圈关于短视频抄袭和封杀的口头之争彻底引发“头腾大战”。

6月初,“头腾大战”达到高潮。字节跳动曾细数腾讯封禁其产品的八项“罪状”,并以不正当竞争的理由将其状告到法院并要求赔偿9000万元;而腾讯也因字节跳动的一条push,要求其全量推送道歉并赔偿1元挽尊。

有人认为,“头腾大战”是腾讯在3Q大战之后遇到的又一大危机,短视频不仅在蚕食用户时间还在撬动腾讯的社交根基。马化腾说要尝试社交与短视频和直播的结合,后续连发包括微视、有视频等14款短视频,但是并没有打造出爆款。此前,今日头条新任CEO陈林还不忘揶揄,短视频是不是风口,看友商推出的14款产品就可以判断。而最新数据显示,抖音国内月活4亿,日活2亿。

回过头来看,3Q大战让腾讯提出了坚持多年的开放战略,聚焦到社交、数字内容和互联网+这“两个半”的核心业务上。不可否认,字节跳动的崛起,分食了腾讯系的用户时间,双方也先后在新闻聚合产品、信息流产品以及短视频领域形成激烈竞争。但“头腾大战”的影响似乎远小于3Q大战,前者并没有让腾讯的战略发生根本变革。

上半年,腾讯财报不理想,牵连股价巨幅震荡。但主因是游戏这一主营业务增长疲软,加上游戏版号审批受限以及密集的游戏监管政策,让游戏罕见出现环比同比下滑。进行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这是腾讯应对外界种种质疑的回应。除了应对字节跳动这样的竞争对手外,腾讯急需要云业务、广告等新的增长点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同期,字节跳动也遇到了危机。旗下的今日头条、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先后面临整改,内涵段子甚至被永久关停。这对张一鸣的打击不小,他公开发布反思致歉信,而公司的估值也无形中下降了一截。后续字节跳动在不断孵化新的产品,加速海外扩张,来提高公司估值。此前,字节跳动已经完成不低于25亿美元的Pre-IPO融资,估值达到750亿美元;还在进行30亿美元的债券融资以及100亿美元字节跳动基金的搭建,调整后的它又开始全力狂奔。

12月初,“头腾大战”似有再次燃起的迹象。字节跳动可能要推出一个独立的IM产品飞聊,挖来了微信团队前几名员工在公司的健身房秘密研发良久。进入觊觎很久的社交领域,进入腾讯的核心领地,这是字节跳动对腾讯再次发起的进攻。在前几个赛段都取胜的字节跳动,会不会将成功进行下去,而腾讯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击,将是接下来的亮点。

内容资讯之后,字节跳动已经涉足游戏、电商、社交等领域,它的边界已经越来越宽,能不能hold住这份荣光才是对它的考验。

经济下行、资本寒冬、裁员不断,字节跳动却在不断扩张,员工已经从去年的4000人极速增加到超3万人。以挑战者和颠覆者不断成长的它,不仅突破了BAT搭建的天花板,而且也在尝试加入其中。

Facebook:亮起用户数据泄露丑闻,有惊无险的警钟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今年,Facebook经历了史上最大的危机。

3月18日,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数据丑闻爆发,不仅泄露了5000万用户数据,还涉嫌左右美国大选,演变成为威胁国家安全事件。

这影响了用户和资本市场对Facebook的信心。事件爆发后的7个交易日内,Facebook股价暴跌18%,市值流失了950亿美元。Pew Research调查显示,剑桥分析数据丑闻后,约50%受访者暂停使用Facebook APP数周。26%的人直接卸载,长期MAU总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欧洲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出台之后, 还给Facebook开出了3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90亿元)的罚单。

9月又一次曝出数据泄露丑闻,9000万用户受到影响。3月的丑闻,由于剑桥分析公司「合理地」利用 Facebook 的数据接口,让Facebook的经营模式遭受了道德谴责。而9月的丑闻更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Facebook安全技术的信心。

Facebook虽然通过出色的公关、平稳的业绩稳住了局面,7月中旬Facebook市值还首次突破了6000亿美元。但数据泄露丑闻将对Facebook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产生长期的影响,这对Facebook而言是一记有惊无险的警钟。

为了加强审查,今年三季度Facebook的员工人数同比上涨了45%,总资本支出同比上涨53%。

10月份,Facebook的几位主要股东也提交一份提案,呼吁扎克伯格辞去董事会主席一职。虽然这是象征性的,因为扎克伯格拥有几乎全部的投票权,但这也反映出投资人对扎克伯格以及Facebook现状的不满。

相比于数据丑闻而言,增长放缓是更大的考验。二季度财报不及预期,Facebook 首席财务官 David Wehner 表示未来两年营业利润率会降至 30%-40%,这是他们“史无前例的预测数字大幅度下调”。这对股价的影响惊人,7月26日,Facebook股价暴跌19%,单日抹去了约1000亿美元的市值,创造美国历史上市值最大的单日跌幅。

Facebook APP的用户与变现能力均趋向增长周期尾声,不过Instagram 和 WhatsApp对年轻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凭借这两款APP,Facebook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增长。

随着Facebook业绩增速从原来的40%降至30%-35%,用户泄露丑闻依然在持续影响,Facebook的市值将持续受到压力。此外,Facebook由于盈利归于依赖广告的增长模式,依然存在隐忧。相比之下,Facebook的主要竞争对手谷歌、亚马逊、腾讯都是多种业务布局,不依赖线上流量的业务都具备一定规模。Facebook也需要积极探索摆脱单纯依赖广告的增长模式。

新经济公司上市潮:移动互联网成熟VS抢先上市的焦虑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2018年是新经济公司迎来上市潮,无论是总量和所涉行业都是丰收年,包括小米、滴滴、拼多多等多家行业巨头。港交所还发生了一天八家公司IPO的奇景。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新经济公司有了上市融资的需求,投资人也有了退出的需求。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鲍海洁表示:“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这么多新经济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时间点,是一个比较成熟、可以去考虑上市的阶段,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事情。另外PE投资到了一定时间,有了退出换棒的需求,上市是很重要的退出换棒的渠道。”

与此同时,A股和港股都在想办法吸引新经济公司,为此A股推出CDR政策,港股则推出同股不同权的新政(港交所上市规则中没有定义什么是新经济,上市规则中允许使用同股不同权的章节,叫做创新产业公司)。从两地互联互通开始,H股全流通、3+H、同股不同权、亏损上市等制度红利都在逐步释放。

新经济公司的成熟和政策的襄助,让大批公司走向IPO,其中港股市场尤为活跃。

德勤预测,2018年全年香港约有180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达1600亿港元到1900亿港元。东北证券报告显示,进入夏季以来,内地赴港上市的企业数量以每月超过10家的速度增长,全年内地赴港IPO的企业有望破百家,堪称历史之最。

在这种形势下,几家巨头的上市给市场提供了很多热点。7月9日,小米作为港股第一支同股不同权公司,以17港元股价、543亿美元市值上市。9月20日,美团点评成为香港第二家“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美东时间7月26日,拼多多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此外,还有多家百亿美元以上的巨头在筹备上市,包括蚂蚁金服、滴滴出行、阿里云、字节跳动、陆金所等等。

但这种争先恐后的上市潮背后,也透露出一种焦虑,这来自于一级市场的钱荒和上市环境恶化的预期。

易凯资本CEO王凯此前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出现断崖式下跌,至少减少50~60%,甚至70~80%。募资越来越难。”

这意味着独角兽们将越来越融到钱。在移动互联网上起家的公司很多都是靠烧钱快速扩张,并没能实现盈利,想要继续获得资本的支持,独角兽们就更多地选择走上二级市场。

另外,对于科技泡沫破灭的恐惧,也让这些公司抢先上市,甚至流血上市。一旦科技泡沫破裂,没有足够的资本储备,很多独角兽将难以抵御寒冬,因此哪怕流血上市,也要抢先在二级市场筹备弹药和棉衣。因为明天说不定还不如今天。

而持续一年并且依然进行中的贸易战,也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今年科技股大势不振,也可能加剧创业公司IPO的紧迫感。

陆奇出走:百度扭正航道后,失去了舵手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与腾讯、阿里不同的是,这两年外界对百度最大的期待不在一把手身上,而是陆奇。陆奇离开百度,对双方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7年1月17日,曾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的陆奇加入百度,此后开始了大刀阔斧改革,在战略、组织、价值观方面都进行了大幅调整。

战略上,陆奇把百度从O2O业务上拉回来,AI in到AI上面。自从错过移动互联网机会,200亿投入的O2O也虎头蛇尾,百度翻盘的希望寄托在AI上面。

与此同时,也便随着高管的大面积换血。副总裁兼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首席科学家吴恩达、高级副总裁兼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副总裁陆复斌、副总裁邬学斌,除曾良因收受利益被辞外,其他人均因“个人发展原因”离开公司。就在今年3月,百度贴吧事业部总经理胡玥、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李东旻、90后副总裁李靖(李叫兽)也陆续出走。

可是,今年5月18日陆奇也黯然离开。一位百度内部知情人士对36氪透露,陆奇的离职与同百度搜索系高管的政治斗争有关。百度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张亚勤、向海龙、王海峰、朱光等人将直接向李彦宏汇报。

陆奇在百度的四百多天,百度股价提升了近60%。对于陆奇的离开,百度也“盛情欢送”,市值两天狂跌14%(137亿美元),非常够意思。

对百度来说,幸运的是,在陆奇离开前,两大AI业务的管理团队都已经搭建好:李震宇负责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景鲲负责的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

但问题在于,如何吸引核心人才留下和加入。最近几年,百度在AI领域流失了超过40位技术大牛,从吴恩达、林元庆、张潼、余凯、戴文渊。行业内的人,甚至把百度称为“人才黑洞”。

陆奇帮百度扭正了业务轨道和公司风气,搭建了AI团队,可是从架构初建到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公司,中间还有一段距离。陆奇的离开,带走了大家对百度的部分信心,百度要靠业绩重新赢回这份信心。

百度的三季报显示,百度AI业务,无论是DuerOS物联网生态,还是无人驾驶的商业化都在稳步推进。截至今年9月,DuerOS智能设备激活量达到1.41亿台,环比增长41%,百度的Apollo生态已经有130位合作伙伴。百度预计,到2019年,搭载Apollo L4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将达到1万台。

过去3年,阿里、腾讯单季营收都从二三百亿飙升至800亿以上,但百度营收一度增长停滞,直到今年三季度才提升至282亿。三年前,把BAT并列尚有一定合理性,但现在三者已明显不在一个梯队上了,市值的差距就能明显反映出来。从市值或估值来看,百度只能和京东、小米、TMD并列中国互联网第二梯队。

AI是百度翻盘的希望,陆奇是舵手,现在舵手走了,如何把这条大船开好,等待AI、智能驾驶商业化的窗口,成为李彦宏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双方“分手”后,也得说下陆奇去哪了。对于这个阶段的陆奇而言,离开百度后,适合陆奇、又不屈才的机会确实不多了。各大科技巨头的二把手或三把手的位置已经填满。8月份,陆奇的下家浮出水面。他成为YC中国的1号员工和掌舵人,他将在中国寻找10年后的谷歌和苹果。

资管新规出台:一级市场寒冬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2017年以来,“资本寒冬”之说声浪渐起。今年四月“史上最严”资管新规出台,又加剧了这种形势。

4月27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此举旨在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资管新规是为了打破刚兑、降杠杆、降风险、降成本。正式稿中最大的变化在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到2020年底”(意见稿原定过渡期至2019年6月底,市场前期预期是适度延长至2019年年底),这表明监管层力确保市场平稳,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

银行自身募资困难,蔓延到一级市场,中小VC/PE开始经历至暗时刻。

投中研究院VC/PE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3季度仅139支基金进入募资阶段,同比下降41.35%;目标募资规模545.53亿美元,同比骤降金8成。VC/PE基金深陷募资困境,新成立基金数量及目标募资总规模双双大滑坡。

但寒冬之下,红杉资本、IDG等头部机构依然受到资本青睐。投中研究院VC/PE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创新高,主要归功于部分明星项目的大额融资及部分头部机构的积极战略布局。

一级市场银根紧缩,创业公司募资变得更加困难,随之而来的是劣质项目被淘汰,估值泡沫被挤压,共享单车企业先后离场就是明证。此外,上文提到,一级市场的钱荒也间接促使更多的独角兽选择上市。

但明星项目和潜力赛道依然不难融资。联合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却融资不断,今年6月,VIPKID宣布完成了D+轮5亿美金的融资,至此VIPKID将成为国内唯一估值超过200亿元的教育类创企。

无论投资机构还是创业公司,资本寒冬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此外,最严资管新规的出台,也给了整个一级市场反思和纠偏的机会。

歌斐资产投资董事李晓表示,中国一级市场这条产业链,现在还是一个“水龙头”的模式,主要是靠增量资金不断流入。“水龙头”模式的问题就是特别依赖新的源头资金的供给,开关一关,整个行业就叫苦连天了。

但反过来说,资管新规也会倒逼一级市场PE/VC的行业纠偏,减少对银行资金的依赖,让行业自身逐渐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腾讯架构调整:对B端市场姗姗来迟的觉醒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腾讯这一年过得不算愉快。仅从股价就可以看得出来,年初至今(截至12月19日收盘),腾讯股价大跌23.6%。腾讯股民的身份已经成为开玩笑的天然素材,就像2017年的乐视股民一样。

游戏业务的瓶颈已显而易见,市场饱和加上监管加强,腾讯公司未来的想象空间不能再躺在这只现金牛上。游戏是流量生意变现的天然渠道,依然是腾讯未来的营收、利润主力,但增长点却要另辟其他。与此同时,头条系短视频也让腾讯的大本营即时通讯遭到冲击。

腾讯面临的危机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桌面: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巨头靠什么取得持续的增长,支撑未来的想象空间?

容易做的C端生意差不多做完了,巨头们不得不啃重资产、不太性感的B端生意。在B端市场(这里主要是指企业业务、云计算业务)拥有先发优势的亚马逊、微软在这个转折点走得更加悠然,后发的巨头们(比如腾讯)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今年9月30日,腾讯做出重大架构调整: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

这是时隔六年后腾讯架构首次调整,提升腾讯云的战略地位,腾讯云部门从原来的3000多人增加到7000多人。2018年,腾讯陆续启动南疆江宁、广东清远、河北怀来、重庆等自建数据中心项目,将沿袭阿里云自建数据中心的模式。

上半年《腾讯没有梦想》一文引起了轩然大波,直指腾讯创新能力、把握战略机会能力的退化。战略对对巨头的生命力尤其关键。亚马逊AWS是赢在战略远见的典范,微软的复兴也是靠纳德拉的改革,今年腾讯也走上了这条路。

相比之下,腾讯的局面也更艰难一些,因为当下云计算市场头部效应已经非常突出。

腾讯云虽然起步稍晚,但增势不可小觑。三季报中,腾讯首次披露了云业务的收入,超过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超过100%,超出市场预期。腾讯云从2013年全面开放,2015年尚未进入Top 10,2016年已经在中国市场占到7.34%。根据IDC报告,2017年腾讯在中国公有云(laaS)市场份额达到10.3%,今年上半年提升至11%,均位列中国市场第二。

云计算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甚至可以用十年来计算的长跑赛道,腾讯在资本、生态上都有独特的优势,追赶的时间窗口也依然存在,让它有望成为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马云宣布退休计划:阿里帝国进入过渡期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与百度、腾讯、京东相比,阿里今年相对顺利。但马云的退休,也让这家公司的未来引起关注。

在第一代互联网大佬中,马云是第一个“放手”的人。马云 2013 年开始就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

今年的教师节,马云宣布传承计划: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由张勇接替,2020年股东大会时还将退出董事会。

截至目前,马云在阿里商业帝国的大战略上都极具远见:从阿里成立把握住互联网电商的历史级风口,到后来与eBay抢夺中国市场的战争,再到成立蚂蚁金服涉足金融,再到移动支付的推广,以及2009年布局云计算,现在成为支撑阿里想象空间的核心业务,基本上算无遗策。

虽然马云声称要转身当“教师”去了,但马云在阿里未来的关键布局上,很可能还将持续发挥影响。在宣布退休的信中,马云也说“将继续阿里巴巴合伙人和为合伙人机制做努力和贡献”。

对于阿里这种巨头而言,选择合适的接班人非常重要,这关乎企业能否维持长期稳定地增长。微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第二任CEO鲍尔默任内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纳德拉凭借云计算扭转了局势,让微软重回巅峰。IBM数十年长盛不衰,是因为IBM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位出色的CEO出现,九十年代的郭士纳就是代表,这让这家公司始终站在巨头的行列屹立不倒。

马云在公开信中提到,张勇加入阿里巴巴已经十一年,自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以来,展现了卓越的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连续13季度实现阿里巴巴业绩健康持续增长。

马云留给张勇的是一手好牌,电商业务稳步发展,新零售布局完善,云计算市场处于第一梯队。在未来几年,考验张勇的关键是,如何保持阿里业绩稳定持续增长。就像乔布斯将火炬传给库克,世人对苹果CEO的期待,就从创新引领者转变成对职业经理人的期待,库克让苹果的营收、利润不断增长,今年市值一度突破万亿美元,相当于翻了两倍以上。

“准董事长”张勇已经烧了第一把火。11月26日,张勇宣布阿里再次组织调整,提升了云计算和天猫的地位:阿里云事业群将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加强对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天猫升级为“大天猫”,形成天猫事业群、天猫超市事业群、天猫进出口事业部三大板块。

这是张勇接任CEO以来的第四次大型组织调整,主要是为了在电商和云计算两大业务的未雨绸缪。接下来的两年,是马云交班的过渡期,张勇需要保持住阿里电商业务的地位,并打赢云计算的战争。

美团收购摩拜,共享单车“终局”

商业影响力:★★★

社会关注度:★★★★

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数,ofo应该可以活过2018年,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毕竟从今年4月份,它的老竞争对手摩拜被美团收购后——在很多人看来,ofo这家公司已经无法实现独立存在了。

行业已经有声音认为,共享单车进入了终局阶段,ofo成了这个阶段的最后一根漂浮的稻草。

2018年对于ofo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一年。如果说去年年底有媒体曝光ofo和摩拜挪用用户押金、欠下供应商巨额欠款时,人们对此的感受和判断还不深刻,那么今年,关于共享单车从风口浪尖到情况急转直下,每一步都可以用残酷现实来量化。

“缺钱”这一主题贯穿了ofo的整个2018年,并为这家公司今年所发生的一切标注了精确注脚。

年初的E2-1轮融资之后,传说中即将到来的“2-2”号融资至今没有进展,反倒是已经有大半年毫无资金进账的摩拜突然又迅速卖给美团,结束了共享单车烧钱大战。之后,坚持要独立发展的ofo却频繁遭遇坏消息:资金链断裂、裁员、从海外撤出、用户押金无法退出、缠绵于财务官司以及搬到更便宜的办公场所、押金挤兑风波……负面信息如雨点般砸过来,密不透风。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ofo整体负债总金额达到65亿元,其中用户押金大约36亿元,供应链欠款超过10亿元。今年8月,ofo还因拖欠6800多万元货款,被合作伙伴、自行车生产企业上海凤凰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放在资本充裕时期,“烧钱”对互联网公司是常态,只要融资能补上就行。但是,ofo的融资从年头拖到年尾,也一直没有进展。

所有人都相信ofo已经没钱了,被收购甚至破产清算,任何一种结局都在情理之中,即使这样的结果下一秒就出现,也不会有人惊讶。

没钱了的ofo还在拼命找钱,卖蜂蜜广告,和金融平台合作将用户押金转换成P2P产品。这家公司始终不承认自己没钱,但是在现实面前,如何生存下去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11月中旬,戴威在ofo公司开了一场全员大会,他声称:“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不过他也在这次大会上“承认”,如果能够在去年就探索ofo的盈利模式,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投资人和融资,也许今天的局面会不同。

这也意味着,戴威很有可能已经在反省,如果上半年接受滴滴或者阿里的收购,对于ofo来说也算是一条不错的退路?

从现实主意和结果导向来看,大半年前成功“上岸”的摩拜似乎略胜一筹,虽然陷入让美团加剧亏损和成为财务报表“黑点”的窘境,但是不用再“自力更生”的摩拜,显然心态上已经大有不同。

但是这真的是ofo想要的结局么?没到落地的最后一刻,任何人都无法成为戴威。

不过留给戴威和ofo感慨的时间已经不多,今年10月,戴威突然卸任运营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原本供应链负责人接任。36氪了解到,从法人角色抽身出来的戴威,已经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找钱、谈收购以及“除去”破产之外的所有可能性上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